引用自《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一书,附录"从四大定律中吸取的教训"。

在本节中,我罗列出了一些已然由四部模型证实的经验教训(以及一些常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说明,这个模型在描述人类行为时帮助极大,且用途广泛。一旦你理解了这个模型,你会在任何地方看到它的例证。

意识先于欲望。当你赋予提示一定意义之后,就会产生渴求。你的大脑会构造一种情绪或感觉来描述你的现状,这意味着渴求只会产生于你发现了机会之后。

幸福即无欲。当你观察到提示,但不想改变你的现状时,说明你安于现状。幸福无关获得快乐(乐趣或满足),而是事关欲望缺失。当你没有体验不同感受的冲动时,幸福就会到来。幸福就是你安于现状,不想作任何改变的状态。

然而,幸福转瞬即逝,因为你总会升腾起新的欲望。正如卡德·布德里斯(Caed Budris)所说:“幸福是已得到满足的欲望与酝酿中的欲望之间的空当。”

我们追寻的是快乐的理念。我们寻求我们脑海中产生的快乐影像。在采取行动时,我们并不知道获得这个影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甚至不能确定它是否会令我们满意)。满足感只有在事发之后才会出现。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说幸福是追求不到的,只能尾随而来。他一语中的。我们追求的是欲望。快乐来自行动。

当你不把你的观察结果转化为问题时,你就能实现心态平和。任何行为的第一步都是观察。你会注意到一个提示,一点信息,一个事件。如果你不想对你所观察到的事情采取行动,那么你是平静的。

渴望是想有所作为。观察未引发渴望说明你没有认识到需要有任何作为。你的欲望没有泛滥,你不渴望改变现状,你的头脑不会构想出问题让你去解决,你只是在观察着,无动于衷。

有了充足的理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一句名言:“有足够理由活着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 这个说法包含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重要事实。如果你的动机和欲望足够强大(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行动),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采取行动。强烈的渴望可以推动伟大的行动——即使阻力巨大。

好奇心总比头脑灵活好。积极性和好奇心比头脑灵活更重要,因为前者会导致行动。头脑灵活永远不会独自产生结果,因为它不会让你采取行动。促使行为的是欲望,而不是智力。纳瓦尔·拉维康特(Naval Ravikant)说过:“做任何事情的诀窍是首先培养对它的渴望。”

情绪驱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决定都是一个情感上的决定。不管你采取行动的逻辑原因是什么,你只会因为情绪而感受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事实上,大脑情感中心受损的人可以列出许多采取行动的理由,但始终不会行动,因为他们缺乏情感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渴望先于回应。先有感觉,然后才有行动。

我们的情绪先于理性和逻辑。大脑的主模式是感觉;次模式是思考。我们的第一反应——大脑中快速、下意识的部分——是针对感觉和预期而优化的。我们的次一级反应——大脑中缓慢、有意识的部分——是“思考”的部分。

心理学家将此区分为系统1(感觉和快速判断)与系统2(理性分析)。感觉在先(系统1);理性只在随后介入(系统2)。当两者协同一致时,会发挥极佳作用,但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合逻辑、感情用事的后果。

你的反应倾向于跟随你的情绪。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植根于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东西,而不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东西。两个人可以注意到相同的一组事实,但会有非常不同的反应,因为他们各自独有的情感过滤器会分别处理这些事实。这就是为什么诉诸情感通常比诉诸理性更有力量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话题让某人感到情绪激动,他们很少会对数据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情绪会对明智的决策造成较大威胁。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认为合理的回应是对他们有利,即满足他们欲望的那一个。从更加中立的情感立场来处理一个情况,可以让你的反应基于数据而不是情感。

痛苦推动进步。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这也是所有进步的源泉。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激励着你采取行动。想得到更多的欲念驱使着人们寻求改进,开发新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内心涌动着渴望,意味着我们不满意,但动力十足。没有渴望,我们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你的行为揭示了你想得到一些东西的程度。如果你一直在说要尽快做某件事,但你迟迟不动,那就说明你并不真想要它。是时候正视自己的内心了,你的行为揭示了你真正的动机。

回报是牺牲的另一面。回应(牺牲能量)总是先于回报(收集资源)。“跑步者的愉悦感”是在运动量超过一定程度后的体验,只有在消耗掉一定能量后,回报才会到来。

自我控制很难做到,因为它不令人满意。奖励是让你的渴望得到满足的结果。这使得自我控制难以起效,因为抑制我们的欲望通常不会根除它们。抵制诱惑并不能满足你的渴望;它只是忽略了它,打通了让渴望穿过的通道。自我控制要求你释放而不是满足它。

我们的期望决定了我们的满意度。我们的渴求与所得之间的差距,决定了我们采取行动后获得了多大程度上的满足感。如果期望和结果之间的不匹配是积极的(惊喜),那么我们将来重复一种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是负面的(失望和沮丧),那么我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做。

例如,如果你期望得到10美元但得到了100美元,你感觉棒极了。如果你期望得到100美元却只得到10美元,你会深感失望。你的期望会改变你的满意度。期望值过高,结果令人失望;期望过低,结果让人惊喜。如果是心想事成,不多不少,你会感到满意。

满意=喜欢-想要

这就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塞涅卡(Seneca)的名言“贫穷并不是太少,而是想要更多”所蕴含的智慧。假如你想要的远超你能得到的,你永远不会感到满意。你总是把重心放在问题上,而不是解决方案上。

幸福是相对的。当我第一次开始公开分享我的作品时,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获得了1000名订户。当我到达那个里程碑时,我告诉了我的父母和女朋友。我们为此举行了庆祝活动。我异常激动,兴致勃勃。几年后,我意识到每天都有1000人订阅。然而我根本没想过告诉任何人,感觉这很平常。我此时所获比以前快了90倍,但我并没有感觉多高兴。过了几天我才意识到,我居然没有庆祝几年前像是白日梦的成就是多么荒谬。

失败的痛苦与期望的高度正相关。当欲望很强烈时,结果不符合要求会令人感到痛苦。你一开始并不惦记的东西,得不到也无所谓,但得不到你日思夜想的东西会让你备受打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我不想抱有太大的希望。”

行为前后都有感觉。在行动之前,有一种感觉在激励你行动,那就是渴望。行动之后,有一种感觉教导你在未来重复这个动作,那就是奖励。

提示>渴望(感觉)>反应>回报(感觉)

我们的感受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行为方式影响我们的感受。

欲望负责点火,快乐保持烈火持续燃烧。想要和喜欢是行为的两大驱动力。假如它不值得要,你没有理由去做。欲望和渴望启动一种行为,但是假如你体会不到快感,你就没有理由再去做。快乐和满足给予一种行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感觉有动力会让你行动起来,成就感则促使你不断重复那种行为。

希望随着体验的加深而消退,最终被接纳所取代。一个机会初现时,人们对各种可能性充满期待。你的期望(渴望)完全基于许诺。一个机会第二次出现时,你的期望基于现实。你开始理解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的,你的希望逐渐被替换为更准确地预测和接受可能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想要抓住最新的快速致富或减肥方式的原因之一。新方式带来了希望,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可以敞开了想象。新策略似乎比旧策略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可以有无限的希望。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所指出的:“青年容易受骗,因为希望之火会迅速燃起。” 也许这可以修改为:“青年容易受骗,因为他们唯有希望。”因缺乏现实经验,可以放飞期望。一开始,希望是你的全部。